火星車的預測壽命為90個火星日
為嵩明等地區用戶提供了全套網頁設計制作服務,及嵩明網站建設行業解決方案。主營業務為成都網站建設、做網站、嵩明網站設計,以傳統方式定制建設網站,并提供域名空間備案等一條龍服務,秉承以專業、用心的態度為用戶提供真誠的服務。我們深信只要達到每一位用戶的要求,就會得到認可,從而選擇與我們長期合作。這樣,我們也可以走得更遠!
編者按: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“高山大學”(ID:gasadaxue),作者:朱珍,編輯:李嘉、鄧舒夏,36氪經授權發布。
北京時間2021年5月15日上午8時20分左右,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“天問一號”探測器成功著陸火星。
從1960年蘇聯首次嘗試發射,到1965年美國“水手4號”第一次傳回數據,再到如今仍漫步在火星表面的“好奇號”,截止目前,人類已經實施火星探測活動40多次,成功和部分成功的任務僅一半左右,能夠著陸火星并成功開展探測任務的僅為個位數。
“天問一號”的成功著陸,是中國航天領域的里程碑事件。從此刻開始,我國火星探索邁出的第一步,穩穩當當地落在了紅色星球的土地上。
為何繞轉火星3個月才著陸?
“天問一號”于2020年7月發射升空,同期發射的美國“毅力號”早在今年2月18日便已成功著陸火星“耶澤洛”隕坑,但于2月10日率先到達火星軌道的“天問一號”,為何要圍繞火星轉3個多月,多次進行軌道調整,今天才最終著陸呢?
首先,到目前為止,美國登陸火星的探測器已有8個,早已獲取了大量的火星數據,無需花時間環繞火星飛行,可以直接登陸。而中國是個“探火”新手,因此要提前對火星著陸區成像,并采集數據,為登陸做足準備。
另一方面,與“毅力號”任務不同,“天問一號”將一次性完成環繞、著陸、巡視三大目標任務。在航天史上,這是首例。還從來沒有任何一個國家以這種“極限”的方式執行過行星探測任務。
“天問一號”發射到著陸全過程3D動畫,視頻源自科普中國
中國敢挑戰這樣的難度,得益于一系列嫦娥計劃的成功實施,讓中國航天不僅積累了大量技術,也增強了信心。
“天問一號”在登陸火星之前的繞轉過程中,每一圈都經過南北兩極,對火星各區域進行全方位探測,測量火星上土壤特性和水冰分布,繪制火星的形態學和地質學地圖。同時它還收集了部分火星電離層、電磁場和引力場的數據。
除此之外,“天問一號”還需要對預設著陸點——烏托邦平原的陸區情況進行觀察和研究,以找到最佳著陸窗口,避免遇上大的沙塵暴等惡劣天氣,從而保證探測器的安全穩定著陸。
著陸過程是怎樣的?
雖然我國之前的探月任務中,探測器已經多次成功軟著陸月球表面甚至是帶回了月壤,但相比月球,火星表面存在大氣,并且大氣壓為地球的1%,環境更加復雜,著陸條件自然也更是嚴苛。
探測器火星著陸過程常常被NASA稱為“黑色七分鐘”甚至是“死亡七分鐘”。因為火星與地球距離十分遙遠,從地球到火星的通信往返時間為6到45分鐘,信號存在延遲,這導致整個著陸過程只能靠探測器自己判斷和執行,地球地面無法做任何控制。
“天問一號”探測器的整個著陸過程為9分鐘左右。這意味著探測器在9分鐘內將速度從約4.9 km/s降到0 km/s。
而完成這個任務的第一步,就是借助火星的大氣,然而空氣摩擦產生的巨大熱量沖擊也是“天問一號”必須要面對的難題。“天問一號”解決這個問題依靠的是防熱盾,能夠在減速的同時,防止探測器被巨大熱量沖擊破壞。
在速度降低90%之后,探測器展開隨身攜帶的減速傘,進一步降低速度,直到速度降低到100 m/s以內,探測器拋棄了防熱盾和降落傘,開啟反推發動機,最終將速度降到了3.6 m/s后,進入懸停階段,尋找合適的著陸點,從距離火星表面幾米高的地方做自由落體下落。
最后軟著陸瞬間,不同的探測器各顯神通,方法各不相同。
美國的“機遇號”“勇氣號”,是彈出一只氣囊,讓著陸器在上面蹦幾十次,直到沒有彈力。“毅力號”和“好奇號”采用的都是“空中吊車”的方式,即火星車被空中吊車懸吊著減速觸地,著陸后繩索會立即被切斷,空中吊車飛離。
“天問一號”的著陸器由于體重較大,采用的是“支腿式”,在降落過程中,會伸出一個有彈性的緩沖支架,保證著陸器平穩落地。最后,“天問一號”的火星車“祝融號”從著陸器上滑下,“橫行”在火星的紅色土地上。
此時,由于“祝融號”無法直接與地球指揮中心取得聯系,“天問一號”的環繞器環繞器會降低軌道,進入一個近火點265公里、遠火點12500公里,周期8個小時的軌道,為火星車提供通訊中繼。
著陸之后干什么?
“天問一號”著陸在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。烏托邦平原位于火星北半球,相較于南半球坑洼不平的山地,北半球的平原是更為理想的降落區域,因為這里海拔更低,探測器會有更多時間用于減速。
地質學家認為那里很可能是一個古海洋和古陸地的交界處,有很高的科學價值。
身高185cm,體重240kg的“祝融號”火星車在我們眼里是個大胖子,但六輪全驅的配置,讓“祝融號”在火星上能夠火力全開,“橫行霸道”,即便一個輪胎受到損壞,火星車也能正常工作,十分靈活。
“祝融號”火星車采用我國自主研發的“正十一烷相變保溫系統”,能夠以太陽能為動力,同時為處在極寒環境中的火星車保溫,整個火星車的預測壽命為90個火星日(火星的一天約為24小時40分鐘,90個火星日約為92個地球日),但也有可能可以工作得更久。
在這短短一段時間內,“天問一號”的科學目標包括:
(1)繪制火星地質與形態的結構圖;
(2)研究火星表層土壤特征和水冰分布結構;
(3)分析火星表層物質組成;
(4) 測量電離層以及火星表面的氣候和環境特征;
(5)加強研究人員對火星的物理場(電磁場、引力場)和次表層及內部結構的認知。
簡單來說就是,所到之處但凡能收集到的資料,一網打盡。
90個火星日結束后,“天問一號”環繞器還會再次降低軌道,進入一個近火點265公里、遠火點12000公里的“科學探測軌道”,對火星表面進行至少一個火星年(約1.88個地球年)的近距離全球探測,同時也可以兼顧火星車的通訊中繼。
2016年首個“4.24中國航天日”會上,中國火星探測任務正式立項。如今“天問一號”的一小步,是中國航天科學探索的一大步。期待“天問一號”瑰麗壯美的火星之旅帶來更多激動人心的好消息。
參考文獻
1. 高濱. 火星探測器著陸技術[J]. 航天返回與遙感, 2009.
2. CHEN, ZHAO, Cong.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"天問一號"探測器成功發射[J]. 中國航天:英文版, 2020(2):51-51.
3. 龐丹. 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發射成功 邁出深空探測嶄新一步[J]. 中國航天, 2020, No.508(08):12-15.
4. 李春來,劉建軍,耿言.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科學目標與有效載荷配置[J]. 深空探測學報, 2018, 5(05):406-413.
5. 歐陽自遠,肖福根. 火星探測的主要科學問題[J]. 航天器環境工程,2011,28(3):205-217.
6. NASA’s Journey to Mars pioneering next steps in space exploration[Z]. USA:NASA,2015.
7. Jia Y ,Zou Y ,Zhu Y , et al. Development progress of China's First Mars Exploration Mission: Its Scientific Objectives and payloads[J]. 空間科學學報, 2020(5).
8.張揚眉. 世界火星探測一覽表[J]. 國際太空, 2020(8):49-50.
9.Zou, Y., Zhu, Y., bai, Y., Wang, L., Jia, Y., Shen, W., ... & peng, Y. (2021). Scientific objectives and payloads of Tianwen-1, China’s first Mars exploration mission. 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, 67(2), 812-823.
10.我們的太空 | 【技術·航天】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“天問一號”的長征路...
https://zhuanlan.zhihu.com/p/164443325
網頁標題:“天問一號”成功著陸火星,三大疑問揭秘你想知道的那些事兒
新聞來源:http://m.kartarina.com/article2/scscoc.html
成都網站建設公司_創新互聯,為您提供網站設計、企業建站、定制網站、營銷型網站建設、網站策劃、網站營銷
聲明:本網站發布的內容(圖片、視頻和文字)以用戶投稿、用戶轉載內容為主,如果涉及侵權請盡快告知,我們將會在第一時間刪除。文章觀點不代表本網站立場,如需處理請聯系客服。電話:028-86922220;郵箱:631063699@qq.com。內容未經允許不得轉載,或轉載時需注明來源: 創新互聯